“荷塘月舍”休闲养生会馆健康讲堂:秋季如何有效“祛湿”,远离秋咳等肺部疾病。
1.忌早起科头。“科头”即不戴帽子。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,这时的阳气像树苗,虽然生长势头很旺,却十分柔弱,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。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,所以从人体来讲,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,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,很容易让寒邪入脑,造成疾病。
2.忌阴室贪凉。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,必须阳气旺盛,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。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,就会阴气较重,气温较低,寒邪容易侵袭体表,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。当然,现代人居住楼房,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,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,保持房间温度。
3.忌湿地久坐。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,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,皮肤又不透水,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?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体内,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,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,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,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。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。
4.忌冷着汗衣。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,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,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,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,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。因此,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,并更换干燥衣物。
5.忌热着晒衣。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,不宜立刻上身。这可能有些夸张了,衣服晒得干爽以后,即使还有一定热度,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。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,可能就要适当注意,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。
今天主要分享祛湿的常用方法:
1、食疗
自古以来,赤小豆、薏仁就是去湿气的良方,自然效果也是极好的,不过赤小豆和薏仁都是比较硬的食物,自己煮很费时间,而用赤小豆、薏仁、芡实、马齿苋、槐米、淡竹叶、绿茶等材料一起制成的赤小豆薏仁茶包,加入了芡实,不仅容易冲泡,在祛湿的同时,还能健脾,男女都很适合喝。
2、理疗
除了饮食药膳可以除湿之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艾灸、理疗等方式调理身体,比如艾灸或者经常按摩几个除湿穴位:关元穴、丰隆穴、解溪穴、足三里穴。
3、运动
“拍八荒”(亦称“拍八虚”)寒湿容易阻遏气机运行,损伤阳气。《素问·调经论》中曾提到:“寒湿之中人也,皮肤不收,肌肉坚紧,营血泣,卫气去”。民间也有“十病九寒”、“湿气在,百病害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寒湿体质的人,很容易被各种疾病困扰。 “八虚”是人体的八个大关节,即两肘、两腋、两髀、两腘。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人有八虚,肺心有邪,其气留于两肘;肝有邪,其气流于两腋;脾有邪,其气留于两髀;肾有邪,其气留于两腘。”外感邪气日久停留于体内阻碍经络运行,易在人体两侧的肘部、腋部、髀及腘部停留,即五脏藏邪于这“八虚”之中。所以,找到了“八虚”也就意味着找到了祛除五脏之邪的最佳途径。

关注大众保健意识,倡导健康智慧生活。“荷塘月舍”会馆,从健康生活方式、疾病早诊早治、养生误区解读、科学保健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系统解读,轻松幽默,深入浅出。为大家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!
拔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祛湿气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