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荷塘月舍”健康讲堂,会定期给家人们分享二十四节气的知识!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。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,是人们长期对天文、气象、物候等进行观察、探索并总结的结果,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。到西周时期,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。此后,随着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,到战国时期,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,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为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。
最近偶尔读到一篇文章关于二十四节气,在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:学习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的,是人家的才华十分了得,诗人的浪漫与思想家的深度,使他回望得很远,也就有了不凡的表现。特让我欣赏的,是他认真活在四季里,精致品味节气和用心观察物候的专注劲儿,像一棵大树,一棵小草,一只小动物,唯独不愿像人。那种状态让我既仰慕又怜惜,内心的思绪被作者拉的很远很远.......
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时间知识体系并富含多彩活动的习俗传统,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,如尊重自然、顺应天时、崇宗敬祖、孝老敬亲、睦邻友群等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

余世存
60后诗人、学者,畅销书作家。
诗人、学者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。曾任《战略与管理》执行主编,《科学时报》助理总编辑。 [1] 主持过十年之久的“当代汉语贡献奖 ”。被称为“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、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”。他对时间的解读别有新意。并将此印刻在《大时间:重新发现易经》《时间之书: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》《节日之书:余世存说中国传统节日》上,成就了弘大的时间三部曲,久弥不散。
如此这般,我感觉到他把大自然作为母体存在而依赖着,是以天地为参照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坐标。否则就道不出“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,而非焦虑时光。做三四月的事,在八九月自有答案”这句箴言。
作者最近又整出个大动静,花费四年时光,专门为学龄前儿童精致打磨出图文并茂的《春》《夏》《秋》《冬》四本书。以节气角度,再现国人的生活习性、文化品质和人生智慧。他的本意是引领孩子们拥抱自然,感受节气奥妙,体验时间之美。但我这老大不小的,也能从几本连环画里获益匪浅,爱不释手,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淳朴的气息!

最实在有效的是对时光的感觉,对生生与共的大自然的亲切度。如能精细体会到一年四季,每个季节的六个节气,每个节气的三个物候的诸多奥妙,洞察其中门道,这份天然滋养必会让人丰富健壮起来,绝对可以减少对光阴焦虑,以便专心修炼内在,从容不迫地成长。
深入其间也就更懂得了四季并非简单的春夏秋冬划分,里面有大名堂。光春天学生,夏天学长,秋天学收,冬天学藏这四项,就够人琢磨一辈子。二十四节气也远不止是工作时间表,它们蕴藏着无数先哲发现自然规律的智慧。在七十二物候里,可明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景象与时令之间的神密关联。“荷塘月舍”的罗老师常说:“人来源于大自然,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!”读完余世存先生的大作我发现,一个人的时令态度,决定其生命品质。像歌谣似地背诵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,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太阳回归年就叫太极,太极伸出的两仪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。两仪生出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四象,四象再生两分两至,即春分、秋分、冬至、夏至,加起来就是八卦。让我们明白虽然无时无刻活在时间长河里,但与时间的关系并不太正常,对时间的种类、时间的形状、时间的能量知之甚少,分类过于简单,也就谈不上掌控时间,与时间建立起有效的关系,做自己的主这回事了,大家学着慢慢顺应“天道”,就会健康快乐!

冬季的六个节气中,除了立冬和冬至,其余四个都是直接反映降雨、温度等天气状况的节气。小寒的三个物候:“一候雁北乡;二候鹊始巢;三候雉始鸲。”大雁因为阳气开始向北迁移;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筑巢;一些鸟类也会开始鸣叫。大寒的三候:“一候鸡乳;二候征鸟厉疾;三候水泽腹坚。”是指小鸡开始孵化;猛禽开始猎食;水面结冰且中央最结实,可以尽情在冰上玩耍。